热门标签:
时间 贷款 费用 银行 公司 企业 万元 车辆 自己的 案件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走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扎根大地的“梧桐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1:52:00    

扎根大地的“梧桐树”

——走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

4月22日,曲周绿色低碳科技小院师生进行堆肥试验。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青年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带领团队在曲周县白寨村创立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入驻当天,师生亲手种下两棵梧桐树。

16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来到曲周,把课堂、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身边,在青春和农村的“双向奔赴”中,找到打开农户生产难题的“钥匙”。

让我们走进科技小院,倾听这些年轻人新的奋斗故事。

4月22日,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佘宗港(右)打理院落。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

00后成科技小院主力

4月27日11时,中国农业大学王庄科技小院研究生宋沅孺,拿上光合作用测定仪,骑上电动三轮车,来到曲周县王庄村千亩示范田。

王庄科技小院,目前重点进行“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宋沅孺把自己负责的6亩试验田,分成36块,一周前,他制备好镁肥,按不同浓度喷施在不同地块,之后每天到地里,察看苗情,记录肥料吸收情况。

“王庄科技小院成立的时候,用的是我结婚的房子。”王庄村村民王永胜至今记得第一个入驻小院的学生“小黄”。

黄志坚,中国农业大学2010级研究生。2011年初,这个来自广东佛山的小伙子,住进王庄村。

没有食堂,没有自来水,没有暖气,厕所是“原生态”的……走出“象牙塔”,走进“泥巴地”,真实的农村生活,让初到科技小院的年轻人感到艰辛、失落。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老乡的不信任。

黄志坚想在王庄村试验“水肥后移”,把小麦种植中的上冻水、返青水、拔节水、扬花水4次水,改为只浇上冻水和拔节水,施肥则采用“少餐多补”,减少基肥氮量。

想法提出来,没有农户愿意搞试验。

黄志坚没放弃,每天骑着电动车,一家一户去拜访。软磨硬泡,终于,种植大户王俊山同意匀给他一亩地当试验田。

那年麦收,王俊山的试验田亩产1300多斤,破了村里当时的高产纪录。老乡们心服口服,“水肥后移”技术随之普及到全县。

爱农知农,才能强农兴农。“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再从农民变成一个研究人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常常这样鼓励科技小院的学生。

相公庄科技小院的一批批学生接力,把壁蜂授粉、反光膜增色等技术带到村里,让苹果品质提升了一个档次;后老营科技小院通过推广西瓜嫁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等技术,带动当地西瓜产业发展……

16年来,曲周科技小院培养了近300名研究生,从80后到90后,如今,00后已经成为科技小院的主力。

在白寨科技小院,李蕙打交道最多的是玉米。到了玉米生长季,李蕙每隔十几天就要钻一次玉米地——取土样、测植株、检测土壤养分。

烈日当头,田里密不透风,汗水浸透衣衫,胳膊不时被玉米叶子划伤。“辛苦归辛苦,没后悔过。”李蕙说,“农业稳,天下安,总要有人干这件事,为什么不能是我?”

4月22日11时,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试验田里,曲周绿色低碳科技小院的师生正在进行堆肥试验。

“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在粪堆上搞出来的。”为了做好粪污处理及有机肥开发方面的研究,小院研究生吴冰言守着堆肥罐体,用手扒开鸡粪、牛粪,分层取样,记录数据。

这个科技小院,从指导老师到小院学生,全都是女生。每天做完试验回去,头发、指甲里都是臭味,但她们的试验有声有色,忙碌之余,互相开着玩笑,称自己是“粪”斗女孩。

一场新的科技攻关

4月22日,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刘依纯进行黑水虻资源化利用试验。河北日报记者孙青摄

“你给看看这是咋回事。”

眼下,春管正忙。前些天,付庄种植大户冯凯给科技小院研究生范鑫灿发去一张照片,麦田里,有一片麦子明显长得稀疏。

仔细了解水肥施用情况后,范鑫灿又向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老师牛新胜求教。

“这是茎基腐病造成的,要在返青期进行灌根处理……”很快,范鑫灿收到牛新胜的回复。他又找到冯凯,解释病因,一起找对策。

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提供农技服务,除了晚上睡觉,科技小院的大门从来不关,村民有事抬脚就进。

“每次到村里,有问小麦玉米的,有问蔬菜瓜果的,问题五花八门。农民需要的是‘全科医生’,我们不能只有专业知识,必须不停学习、拓展。”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正是在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迅速成长,从“一问就倒”变成“百问不倒”。

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

告别“小耧”施肥,引入小型追肥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深翻整地……曲周科技小院成立后,研发、引选了高产高效技术37项,带动当地农业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53.5%。

4月22日10时,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会议中心里,一场“绿色吨半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正在进行。

“想省水省肥,啥技术好使?”

“想多打粮食多卖钱,有啥秘诀?”

…………

曲周实验站老师叶松林一上台,现场的种粮大户都竖起了耳朵。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第四疃镇千亩方的承包人。

2023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农业农村部,在曲周发起“绿色吨半粮”行动。

叶松林、郝展宏、冯小杰和蔡东玉,四个中国农业大学90后研究生,自掏腰包进行攻关。

推动“四密一稀”条带种植、卫星导航夏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落地应用,创制3种绿色智能肥料,筛选出“中麦578”等多个高产优质品种……

一年半后,千亩方传来好消息: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1.52吨,增效40%、减排46%、节水30%,算下来,每亩节本增收795元。

“我们在曲周最瘠薄的地里实现绿色高产,将来就能在更多农民地里突破。”张福锁有信心。

今年,曲周县在10个乡镇建设了11个千亩示范田,总面积超过万亩。该县要以五年科技攻关为周期,力争在全县一半地块实现“绿色吨半粮”目标。

51年前,老一辈农大人在曲周改土治碱,打响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

而今,一场新的科技攻关如火如荼。

小院升级到4.0版

4月23日,记者走进前衙科技小院。葡萄藤爬上弧形的葡萄架,微风拂过,绿色的葡萄叶轻轻摇曳。

“一到周末,村里的孩子都喜欢过来玩。”前衙科技小院研究生佘宗港迎上来,他已经在科技小院生活200多天。

前衙村种植葡萄有20多年历史,此前由于连作障碍、病虫害、土壤不健康等问题,葡萄产业未能做大。2017年起,佘宗港的师兄师姐们来到这里,改良土壤、引入新品种,指导村民改变施肥、浇水、轮作方式,每亩葡萄园增收超1万元。

然而,2024年,佘宗港到科技小院时,村里“萄一代”逐渐退休,“萄二代”大多外出打工,葡萄种植面积由之前的2000多亩减少到600亩。前衙村走到了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

“为了找突破口,我们在村里发问卷,收集村民的想法。”一番调研后,佘宗港琢磨,能否将前衙村打造成文旅与农旅相结合的葡萄小镇。

他设计图纸,和村党支部书记一起细化方案、申请资金,对280户院落进行分级评估,规划4条不同主题的休闲旅游路线。

眼下,前衙村民宿、烧烤街已经动工。

“科技小院的学生住进村庄,长期驻扎生产一线,不仅关注农事生产,也参与到村庄发展中,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说。

距离前衙科技小院20公里,刘庄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最近忙着把“绿色吨半粮”千亩方生产的小麦,做成优质面粉。

“这是石磨强筋面粉,做面包、馒头挺好;这袋是石磨紫小麦面粉,适合做面条、饺子。”小院研究生杨欣拿着样品介绍,去年他们专门到中国科学院学习配粉方法,回来又跟本地一家面粉厂合作,两款面粉生产了1000多袋。

“我们还要开发更多优质麦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这是杨欣和小伙伴们的心愿。

春华秋实。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牵头建立200多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已从科技帮扶的1.0版、产业兴农的2.0版、乡村振兴的3.0版,升级到通过集群引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创新的4.0版。

为了共享中国经验,201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还开办中非科技小院班,为非洲培养青年农业人才。

“我重点学习制作肥料、改良土壤等实用技术,这些都是我的家乡最需要的。”今年2月,来自马拉维的留学生尤瑟夫入驻苏小营科技小院。

目前,像尤瑟夫一样,30多名非洲留学生常驻曲周,住农家、学中文、干农活、学农事。

6年里,中非科技小院班已经培养出90多名高素质农业人才,他们回到家乡,建小院,搞培训,用中国经验服务更多非洲小农户。

大地无言,青春有声。

谷雨时节,白寨科技小院里,梧桐花开,枝繁叶茂……(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 孙青)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
  • 露天电影离我们远去了吗?|南方深读

    广州从化赤草村篮球场,一个春日的夜晚,一场露天电影即将放映。孩子们三三两两地一边做游戏、一边在球场等待,放映员调试着装备和灯光,很快做好准备工作。赤草村篮球场上,小朋友在观看露天电影。 曾经,农村娱乐方式相对匮乏,放映露天电影对村民来说就像一场节日庆典。可以想象,那时大家聚在一块银幕下,带着小板凳,
  • 供需对接助服装产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孙铭阳)近日,全省纺织服装产业供需对接会在哈尔滨举办,旨在构筑服装产业特色化优势,推动我省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供需双方对接合作。会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联合组织,省直13个部门30余家服装产业对接单位、6家省内知名服装企业参会。对接会上,以黑龙江三特纺织服装产业(集团)有限公
  • 产融协同,融资租赁赋能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跑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23日讯(记者 邱嘉熙)近日,融资租赁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走进园区”产融交流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专场)在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火热举办。活动汇聚政府部门、学术专家、金融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150余人,通过政策解读、技术研讨、圆桌对话及项目路演,探索产融协同创新路径
  • 衡阳师范学院:春日“职”达号启航

    学生咨询现场。毕业生手持简历穿梭各个招聘展位。红网时刻新闻3月24日讯(通讯员 陈嫣妍 朱雅洁 覃雅君 摄影 谷琳娜)3月22日,衡阳师范学院2025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暨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在东校区校友广场隆重举行。上午9时,随着供需见面会正式启幕,260余家企业展位
  • 春来候鸟归!甘肃环县甜水堡水库成“候鸟天堂”

    央广网兰州3月25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乔洁 郭海霞)春风轻拂,绿意萌动。近日,在甘肃环县甜水堡水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群的候鸟或振翅翱翔、或悠然觅食、或在水面上轻盈游动,与碧蓝清透的水库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成群的候鸟在甜水堡水库振翅翱翔(央广网发 乔洁 摄)2023年8月,盐环定扬
  • 德方纳米参与制订,首项补锂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郑恺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5年第4号国家标准公告,由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方纳米”)及其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德方创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当升科技、万润新能、邦普循环、厦钨新能、赣锋锂业、长远锂科、福安青美、巴斯夫杉杉等锂电
  • 最近爆火的“水泥”,原来是潮汕人最爱吃的“土”,网友:加上姜葱蒜,我能吃一大坨

    “煲仔饭”“人头饭”“油炸鬼”……相信不少外地人在来广东之前听到这些食物的名词都会瑟瑟发抖有人调侃“四条腿的除了桌子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广东人什么都敢吃这句话不只是说说而已一种看似“水泥”的美食竟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味觉符号?揭阳涂虾正是这样一道独特美味放上葱姜蒜,爆炒“痞老板”涂虾非虾,而是原产于榕江的
  • 迪庆州2名干部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据迪庆州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迪庆州委批准,迪庆州纪委监委对迪庆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唐仕鹏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经查,唐仕鹏身为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大肆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赔偿协议签订、
  • 成都天府五街“有味道”?城管回应:管网大量异物堆积致污水外溢丨云求助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今天的天府五街有点臭。”3月24日上午,网友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有味道”的帖子,照片中,成都天府五街与天府大道交叉口满地污水,不少网友评论“路过时闻到了臭味”。情况真的如此吗?污水从哪里来的?25日,接到多名网友咨询求助的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3月24日上午天府五街与天府大
  • 所有人都在接入DeepSeek,自研大模型还有必要吗?

    文|江瀚视野最近这一段时间,无论是谁都必须要承认一个现实,这就是DeepSeek彻底火遍了全网,这个国产大模型所带来的冲击一点都不比当时ChatGpt推出的时候差,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接入DeepSeek,似乎如果不接入就直接“Out”了,但是面对着DeepSeek的席卷之势,让人不禁想问自研大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