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方春:纪实散文|邻居老刘(下)
邻居老刘(下)
图文|崔方春
【内容提要】:主人公“老刘”,一位没有文化的农民。拾过粪贩过豆,当过兵打过工,养过鸡喂过猪,凭着正直善良和一点“小聪明”,与贫穷奋斗,与命运拼搏,换来了幸福的晚年。
纪实散文|邻居老刘(下)
七、操旧业
回到家,他办的第一件事是将一千元积蓄,存进了农村信用社。它是今后谋生的本钱。因为,虽然没有居住之忧,虽然有父母拿出的两缸粮食填着肚子,但一家人的油盐酱醋头痛脑热,不能没有钱,不能没有“进项”。

他岳父有一套修板车自行车的手艺,与大舅哥经营着一家修车铺,收入不错。岳父有建议,他也有开个修车铺的想法。因而,他早上去晚上回断断续续到岳父的车铺,一方面学艺了解行情,另一方面打打下手,以解决人力不够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到年底也没有鼓捣起车铺来,必须另寻出路。
他思来想去,决意重启旧业,把瓤皮子生意搬到晋城,并调整方向以零售卖成品为主。那时,晋城刚刚升建地级市,整个市区还没有一家地道的瓤皮子摊点。
1986年春节刚过,他立即动手干了起来。
他把两个孩子托付给岳母,请来姐姐的大姑娘帮工,在市区租了间带院带厦的房子,房子住人,厦子加工皮子。他购面买菜做皮子备调料,妻子和外甥女上街摆摊,每碗售价两毛。
他做的皮子厚薄均匀亮度高,口感细腻颜色正,配料充足有嚼劲儿。然而,开局并不顺利。出摊的前几日,三个人忙活一天,十斤面的皮子都卖不出去。有时,日收入不足十块钱。他不灰心不丧气,冷静面对现实,客观分析问题:一是地理差异,瓤皮子知名度不高。二是习惯有别,晋城人喜欢吃面。三是形成氛围,需要时间和过程。他摸索,他等待,他在捕捉发展时机。
一个偶然的机会,摊子名声大震。一天,他不慎割伤左手,切皮子只能靠右手操作。他说,他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练就的“神功”,竟用单手圆刀把皮子切的像艺术品,均匀而有力,弹软而不碎。让就餐和过往路人目瞪口呆,赞不绝口。随后,看客变成了食客,食客口口相传,新的食客不断涌来,瓤皮子的销售量不断攀高。
从开始的每天六十碗,变为八十碗、一百碗、一百二十碗,最高突破了三百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上扬,皮子的单碗售价,也涨为三毛、五毛、六毛。销量的增长,售价的提高,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其间,他先后雇请姐姐的两个姑娘两个儿子协助出摊儿,一来给他们创造了一定收入,二来解决了他人手不足的问题。他十分感谢他们。
那几年,他又先后租换了两次房子,搬了两次家。一次是因原先的房子,位置偏远,院落偏小,道路不平,出入不甚方便。一次是女儿儿子到了上学入托的年龄,必须找一处离学校幼儿园近的地方。最后,落脚于晋城东关老亲戚的一处闲房。住在那里,女儿读完小学二年级,儿子上完幼儿园大班。
1988年秋,晋城在市区设立统一市场,要求散落于街道两旁的流动摊点注册登记、进场经营。他积极响应号召,购买了售货车,更新了餐具用品,迅速办完手续,当上了“正规军”。在一次市里组织的营销活动中,他一举创下了日销千碗瓤皮子的纪录赢得了有关部门和同行的一致赞誉。
在晋城出摊期间,他还办了件大事,就是回村异地新建了六间砖瓦房。1989年建成主体,次年进行了装修,花费三万余元。他说,钱都是用瓤皮子用辛苦换来的。为建好这座房子,他两头兼顾多下跑,起早贪黑紧忙活。实在打不开点了,就停业几天,但他都贴出告示知会大家。
1990年腊月,他患上严重感冒,不得不住进医院。出院后,身体虚弱,恢复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帮工的几个外甥(女)因事相继离开。其间,他没有放弃,与妻子一起坚守自己的梦想。用虚弱的身体支撑着摊位。半年,他两口子收入一万元。这需要多大的付出和代价啊!

1991年7月,他的身体不适进一步加剧。一是腰痛不止,和面洗面打罗罗困难。二是烟熏火烤导致胸腹皮肤疼痛,难以正常干活儿。万般无奈,他撤摊返回了老家。女儿儿子回到本村小学,分别就读三年级和一年级。在晋城摆摊的六年,他储蓄积存了五万元。
八、饲禽豚
撤摊回到家里,来钱的路子没了,但花钱的地方不少。一家人的穿衣吃饭日常开销,俩孩子的学费杂费笔墨纸张,那样缺了钱也不行。他开始琢磨不出村在家里挣点钱的门道,养鸡是他考虑最多的活路之一。
说起养鸡,真有一段故事。那是他入伍的第二年,他出于好奇翻阅看守所值班室的一本闲书《怎样养鸡》。值班员看他认真的样子,来了句:“喜欢吗,送你了”。他如获至宝装进口袋,退伍时带回了家乡。去兰州打工前,他照葫芦画瓢,翻着书本用大瓷缸温水,二十一天浮出了五十只小鸡。妻子在家养着,解决了女儿辅食和换油盐酱醋等不少问题。
1992年初春的一天,他翻报纸看到一条豆腐块广告,说太城某公司举办养鸡培训班。他怦然心动,立马揣四百块钱连夜乘火车赶了过去。结果,他是第一个报到者。培训结束,他又是第一个客户:用三百元买了二百只蛋鸡雏。动物不能乘火车,他找关系把小鸡弄进行李车辗转带回家。腾出一间卧房作鸡舍,人禽共居成了他家的“特色”。
刚出壳的雏鸡,饲喂特别困难。稍有不慎就会闹病生灾,甚至全军覆没。他按要求,煮小米搓蛋黄,拌麸皮配药品,一天数次喂水喂食。他作保温清鸡粪,驱老鼠防黄狼,确保小鸡安全。他每天记录所做事项、水食配比、饲喂次数、体重变化、鸡苗状态,生怕有什么闪失。功夫不负有心人。细致的管理,精心的呵护,换来了百分之九十八的成活率,拔得了这家公司的头筹。
小鸡茁壮成长,体重快速增加,那间卧房已容不下乱哄哄的鸡群。他利用院子里的一块空地,淘旧砖寻废料,做围栏弄鸡笼,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很快建成了能容纳五百只鸡的窝棚。不但安置了眼下的蛋鸡,也为扩大养殖打下了基础。
购鸡苗的第一百五十天,他收获了第一枚鸡蛋。尔后逐步增多,日产一斤,二斤,五斤,最高到了十几斤。销路不错,当天产蛋当天告罄。当时,每斤鸡蛋一元五毛,饲料三毛上下,按三斤饲料产一斤鸡蛋计算,毛利四五毛钱。虽然不多,但令他看到了希望。第二年,他养了五百只。第三年,继续建舍扩容,养了一千只。这下,原有的鸡窝笼舍饱和,眼看就要走进死胡同。
一天,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表明要扩大养鸡规模,并希望租借村委一处废弃的院子建设鸡舍。得到应允,他以年两千元的租金签下使用协议。当年,扩养到了两千只。最高年份,养到四千只。此时,他按月支付工资,雇请三名村民帮工,乐得他们喜笑颜开。
更有意义的是,他放开脑瓜,拓展路径,在鸡场一侧建圈开始养猪育肥。为节省成本,掌握主动,他把家里的鸡舍改造为猪圈,亲自饲养公猪母猪繁育猪仔,断奶后把猪仔送去鸡场饲养。最多时,他养过六头母猪,年繁仔猪一二百头,育肥出栏一百多头。还见机行事,出售了多头猪仔克朗猪。用他的话说,就是怎么能赚钱怎么办。
他是一位勤奋的实干者,具体的操作者,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拼命三郎。他订报刊找资料,参加各类培训,去有关部门鸡场猪场求教,学习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禽畜防疫、饲料配方知识,甚至学会了阉割公猪。购买简易机械,粉碎搅拌禽畜饲料,比用市场成品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1992至2022年三十年间,他里里外外一肩挑,扮演着鸡场猪场的“老总”角色。是采购员、推销员、饲养员,又是兽医、配种员和接生员,哪一个环节都少不了他的身影。由于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身体严重透支,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难缠的皮肤病,是北京一家大医院的大夫救药了他。在一次切割饲草中,机械楞楞打掉了他左手三个手指的上半截,造成了终身残疾。

其间,他在院子里新建了四百多平方米三层小楼,住上了全村最好的房子。他坚守“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好好读书”的信念,供女儿儿子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读完了本科专科。到了年龄,支持帮助他们恋爱结婚,安家立命。扶持他们自主创业,拓展市场,实现了家庭生活的重大转折。经过多年努力,女儿女婿经营的四家餐厅饭馆,收入可观,效益良好。儿子儿媳开办的三间影楼,颇具影响,收益丰盈。2023年初,在儿女的再三劝说下,他卸下所有担子,与妻子安度晚年。
九、晚年乐
“无所事事”之后,他不断认真思考自己的大半生,回顾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他说,他一生在贫穷和奋斗中度过,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遇到了许多人间辛酸,也有很多高兴的事满意的事。最高兴的,莫过于一双争气的儿女。他们家庭和睦幸福,事业稳定有成,各自的两个小宝贝,聪明伶俐,可爱可亲。最满意的,当属于两个孩子传承了自己和妻子的优点,厚道为人,实在做事,用良心做生意,以诚信待客户。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献爱心,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名声。
他感恩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感谢所有帮助过支持过他的亲戚朋友、战友同学、邻里乡亲。更感谢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感谢政府对一个退伍军人的关怀和照顾。他说,“我有房住,有医保,有养老金,还有两孩子月月给的生活费零花钱。”“有不弃不离,吃苦耐劳,与我奋斗一生,为我育儿养女妻子的贴心照顾和日夜陪伴。”“我晃晃退伍军人优待证,可享受公交免费、景点免费,就医优先、购票优先,飞机安检登机都可以走在别人前头”。“这是什么福气呀?!”
他说,“我和妻子接受儿女安排,出国旅游国内观光,冬春到海南夏秋回晋城,享着多数农村人享不到的清福,过着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孩子们说,你俩饭往好处吃,衣捡好的穿,为人处事大方点儿,千万不要憋屈自己。”“前段想买辆可载人电瓶车,话一出口,儿子抢着选样预付订金,女儿迅速打来全款。车到手,我还赚了两千块。孩子们就怕我和他妈妈受委屈。”“这不就是祖坟里冒青烟,我一辈子修来的福吗!”

他说,近日妻子开玩笑,问他愿意不愿意再摆摊卖瓤皮子。他说,“我不服老,真有重操旧业在神州半岛摆个摊摊的想法。但担心孩子们不乐意,担心分散他们的精力,只能罢了”。
“这样吧,找个时间,我在家整碗地道的瓤皮子请你尝尝。让我练练手,再找找四十多年前的感觉”。他满脸堆笑地许愿我……(全文结束)
本期责编:刘凯
作者简介:崔方春,山东青州人,中国金融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已发表诗歌散文数篇,出版长篇传记《往事记忆》,《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
壹点号银枫文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露天电影离我们远去了吗?|南方深读
广州从化赤草村篮球场,一个春日的夜晚,一场露天电影即将放映。孩子们三三两两地一边做游戏、一边在球场等待,放映员调试着装备和灯光,很快做好准备工作。赤草村篮球场上,小朋友在观看露天电影。 曾经,农村娱乐方式相对匮乏,放映露天电影对村民来说就像一场节日庆典。可以想象,那时大家聚在一块银幕下,带着小板凳, -
供需对接助服装产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孙铭阳)近日,全省纺织服装产业供需对接会在哈尔滨举办,旨在构筑服装产业特色化优势,推动我省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供需双方对接合作。会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联合组织,省直13个部门30余家服装产业对接单位、6家省内知名服装企业参会。对接会上,以黑龙江三特纺织服装产业(集团)有限公 -
产融协同,融资租赁赋能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跑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23日讯(记者 邱嘉熙)近日,融资租赁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走进园区”产融交流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专场)在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火热举办。活动汇聚政府部门、学术专家、金融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150余人,通过政策解读、技术研讨、圆桌对话及项目路演,探索产融协同创新路径 -
衡阳师范学院:春日“职”达号启航
学生咨询现场。毕业生手持简历穿梭各个招聘展位。红网时刻新闻3月24日讯(通讯员 陈嫣妍 朱雅洁 覃雅君 摄影 谷琳娜)3月22日,衡阳师范学院2025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暨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在东校区校友广场隆重举行。上午9时,随着供需见面会正式启幕,260余家企业展位 -
春来候鸟归!甘肃环县甜水堡水库成“候鸟天堂”
央广网兰州3月25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乔洁 郭海霞)春风轻拂,绿意萌动。近日,在甘肃环县甜水堡水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群的候鸟或振翅翱翔、或悠然觅食、或在水面上轻盈游动,与碧蓝清透的水库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成群的候鸟在甜水堡水库振翅翱翔(央广网发 乔洁 摄)2023年8月,盐环定扬 -
德方纳米参与制订,首项补锂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郑恺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5年第4号国家标准公告,由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方纳米”)及其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德方创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当升科技、万润新能、邦普循环、厦钨新能、赣锋锂业、长远锂科、福安青美、巴斯夫杉杉等锂电 -
最近爆火的“水泥”,原来是潮汕人最爱吃的“土”,网友:加上姜葱蒜,我能吃一大坨
“煲仔饭”“人头饭”“油炸鬼”……相信不少外地人在来广东之前听到这些食物的名词都会瑟瑟发抖有人调侃“四条腿的除了桌子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广东人什么都敢吃这句话不只是说说而已一种看似“水泥”的美食竟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味觉符号?揭阳涂虾正是这样一道独特美味放上葱姜蒜,爆炒“痞老板”涂虾非虾,而是原产于榕江的 -
迪庆州2名干部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据迪庆州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迪庆州委批准,迪庆州纪委监委对迪庆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唐仕鹏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经查,唐仕鹏身为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大肆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赔偿协议签订、 -
成都天府五街“有味道”?城管回应:管网大量异物堆积致污水外溢丨云求助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今天的天府五街有点臭。”3月24日上午,网友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有味道”的帖子,照片中,成都天府五街与天府大道交叉口满地污水,不少网友评论“路过时闻到了臭味”。情况真的如此吗?污水从哪里来的?25日,接到多名网友咨询求助的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3月24日上午天府五街与天府大 -
所有人都在接入DeepSeek,自研大模型还有必要吗?
文|江瀚视野最近这一段时间,无论是谁都必须要承认一个现实,这就是DeepSeek彻底火遍了全网,这个国产大模型所带来的冲击一点都不比当时ChatGpt推出的时候差,一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接入DeepSeek,似乎如果不接入就直接“Out”了,但是面对着DeepSeek的席卷之势,让人不禁想问自研大模